休息很難嗎 Part 2 — 為什麼無法真正的放鬆?

--

本篇想從反面「為什麼無法真正放鬆」去探索讓自己放鬆的方法

起初,我先蒐集所有可能原因,希望可以藉由歸納或是因果推倒,了解讓自己無法放鬆的原因、價值觀

簡單整理成三大部分

  • 身邊優秀的朋友在職涯上表現亮眼,我怎麼可以休息放鬆?
  • 在社群、影音看到他人光鮮亮麗的生活,覺得自己必須更加努力才能負擔如此的生活方式
  • 在社群上看到大家在生活多采多姿且豐富有品質,自覺不能耍廢放鬆

接下來,我想探討以上三點想法背後的價值觀及假設

第一點,源自於我自認還行的能力,因為職涯成就不及他人,害怕在同儕比較之下被認為沒有能力,導致自己想證明自己,付出努力做出犧牲,目的是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,因此在休閒時間仍不放過自己

第二三點,探究背後的原因,我想是因為自己將「希望他人羨慕自己的休閒方式」放在「讓自己快樂之前」,期待他人看到「分享馬拉松獎牌完賽」的自己、期待他人欣賞「會逛美術館」的自己、期待他人會嚮往「獨特音樂風格」的自己。

希望先藉由不批評、保持中立的方式進行根本原因的探索,接下來,我想更深入的用佛洛伊德的「命定論」以及阿德勒的「目的論」去思索我如此思考背後可能的原因,以及可以怎麼練習去轉念。

佛洛伊德的「命定論」

看字面「命定論」,就代表了「我現在這麼想,是因為過去的種種原因,無論是自己的遭遇或是和他人的互動,造就了現在的自己」,我想之所以一直想要證明自己,可能與過往的學習經歷、生活體驗,常常都處在不上不下,屬於中段的位置有關係,因為前頭總是有分數比我好、自比我漂亮、躲避球打得比我好、腦袋比我靈光的人,所以證明自己成為了讓別人看到自己必經的過程,一方面讓我願意嘗試新事物、願意跳脫舒適圈去嘗試,但另一方面也帶給我長久追逐的疲累感,讓我把太多的力氣拿去追求人眼中的亮光,常常會忽視自己喜歡的東西。我害怕若我不追求他人眼中的亮光,就會被他人看不起,或是被他人忽視;我害怕若我做自己,會被他人討厭。

或許,是我不願意面對真正的自己,所以希望追求別人的肯定,以定義自己;或許證明自己比認識自己容易多了;或許以「忍受自己不喜歡的事物」換取「和他人炫耀自己」太划算了

大概趨近了可能的核心原因,我想先打住,畢竟一本正經的說「決心勇敢做自己」太矯情也不可行,因此想從另一個角度去探索 — — 阿德勒的「目的論」

阿德勒的「目的論」

由別於佛洛伊德的「因果論」,「目的論」主張「你的過去完全不影響你的現在與未來」,將現在或過去的你歸咎於過去,只是因為你不想做某件「你以為想做的事情」,影響現在與未來的只有你的「目標」,舉個例:當提到減肥,你歸咎過去「懶惰性格、半途而廢」,在阿德勒眼中只是因為你「不想要減肥」,因此拿錯去去阻礙現在的你罷了。

用「目的論」去思考,或許我希望追求他人眼中的亮光,或許是因為我就是想這樣,我享受其中並持續不停努力,或許這就是我打從心底、在潛意識中,或是真心想要前往的目標,或許我身上有類似藝人想展現的特質,這就是我充電的來源,也是我努力的原料,或許這就是我對自己定位價值的核心思維,或許,我不是那麼想做自己,做了自己的快樂不及得到他人的稱讚。

或許,我就是喜歡活在他人羨慕崇拜的眼中,如此的暴露自己

綜合而言,其實我沒有偏向支持哪一方,只是想從多個角度、學派、切入,用不同方是尋找的動力的來源,以及可能的解決方法,從佛洛伊德的「因果論」,我值得多做讓自己快樂,但不帶給他人意義價值的事情;反之,關於阿德勒的「目的論」,或許我該練習去「相信喜歡他人稱讚的自己」而不需去低貶他。看似兩個非常矛盾的學科(一個聲稱過去影響未來但一個說沒關),或許就如蒙所提到的多元思維模型,或許未來我可以藉由閱讀從更多元的方式了解自己、改變自己。

--

--

彼得的書房

分享成長X心理X商業相關書籍,希望藉由閱讀增加生命的厚度跟思考的廣度,近一步了解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