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何追求平靜?如何平靜? | 小記
一次無聊的午後,開始思考一切行為背後的原因,我為什麼工作?為什麼跟人交流?為什麼要跟自己相處?在問自己無數個為什麼之後,我得到了一個答案,而這也是我現階段一直想追求的目標 — —平靜
聽起來是個陳腔濫調,但想想你為何工作?為何賺錢?賺錢後要做什麼?要買什麼?要體驗什麼?要過什麼樣的生活?這樣一系列想下來,不過就是讓自己感到「平靜」罷了,有錢可以買自己想要的東西,建立自己想要的生活模式,在碰到危難時可以降低對自己的傷害,總而言之就是為了「心安」,唯有心安才能長久,而心安所帶出的愉悅感,是狂喜所不能及的。
但,具體來說,為甚麼要追求平靜?
我想從兩個角度來講:
1. 在不斷重複的日常保持平靜
2. 在恆常焦慮、不確定感、突發狀況之下保持平靜
在不斷重複的日常保持平靜
其實在日復一日的平凡生活中保持平靜,是最困難的。
在那難以忍受的平凡之間,隱藏著「不得不做什麼」的動機,使人忍不住拿起手機,打開Facebook、打開Instagram、打開Youtube,儘管不是真的想看,但總比無所事事的空白好。
要達到平靜,我覺得手機使用的減量是第一步
社群軟體往往是造成人焦慮的主要原因之一,看到別人有著亮麗的容貌、快樂的出遊照或是品嚐昂貴的餐廳,反觀自己縮在車上、坐在研究室、坐在辦公室中,對比之下就產生了焦慮跟不安,雖然如此,我們仍深怕不看社群會「錯過」什麼,或是深怕面對那難以忍受的平凡跟無聊,進入惡性循環之中。
要解決手機中毒的問題,之前曾在粉專分享一本書的心得(連結),書名為【和手機分手的智慧】,告訴你為什麼戒不掉的原因,並提供30天數位排毒的建議,有興趣的可以到書店找來看看!
排除主要造成不平靜的因子,此外還要增加讓心平靜的因素,此外我想分享近期的小小體悟
少做會「塞滿感官」的事情
通常這種事只會讓你更加焦慮、更加浮躁,長期看起來對平靜一點幫助都沒有。但至於什麼是「塞滿感官」的事情,簡單的說就是「因為不知要做啥而做」的事情,這因人而異,看Youtube對有些人是充電,對有些人只會徒增焦慮,這需要你去探索、嘗試。
在恆常焦慮、不確定感、突發狀況之下保持平靜
我想分享【魅力學】這本書提及「回到魅力狀態」的三個方法,對於「回到平靜狀態」一樣有效(連結)
書中提及的三個方法分別為:
- 將不適感去污名化
核心的概念是「你的負面情緒很多人都經歷過」,當想到自己所崇拜的、欣賞的人其實可能也會碰到自己正遇到的情緒,其實可以緩解大部分這個負面情緒帶來的後續效應。 - 中和負面情緒
主要基於「腦袋存在偏誤」的概念,由於我們被設計成要快速對於外在刺激產生反應,會對於所有的感受加上權重,有時還會加入自己的解釋跟感受,撮合起來就是最終的結果。由於我們並無法知道所有的面向、感受也是片面且主觀,容易因為偏差而進入負面情緒。 - 改寫歷史
由於觀點的不同,對於同一件事情的解讀就會不同,學習選擇「對自己最有利的解釋」,如若心愛的人已讀訊息,與其思考她不理你,不如思考他在忙其他的事情,或是正在謹慎的思考要如何回應妳,這有助於你免於過於焦慮或擔心的情緒中。
後記
以上幫助你達到平靜狀態的方法只是我個人的經驗,過程中還是要不斷去探索跟感受,有時帶給你「能量」跟「快感」的事情是不容易區分的,但是卻會造成截然不同的結果。
願你不被教育體制、社會畫的壓力僵化內心,保持一顆願意嘗試開放的心,花些時間、碰些跌撞,但中能找到屬於你的那份平靜。